• 156-1758-1081
  • 9:00 - 18:00

内容详情

须将治霾同减碳结合 实现协同减排

发表于:2020年12月09日

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,京津冀及周边“2+26”城市发生了6次区域性空气污染,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但依然任重道远。12月2日,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(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)主办的第28期“气候沙龙”活动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强调,未来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将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严峻挑战。如果只依靠治霾,想实现空气质量大幅改善、PM2.5浓度大幅下降是非常困难的,必须将治霾和减碳结合起来,实现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。

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愿景是一致的

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,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,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,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

“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愿景具有一致性。”贺克斌说。

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指出,到2035年,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,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;到本世纪中叶,生态文明全面提升,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“这对空气质量改善提出了较高要求。”贺克斌分析道,“研究结果显示,2030年前后,我国绝大多数城市PM2.5浓度将达到35微克/立方米;2050年左右有可能达到15微克/立方米,即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过渡期第三阶段目标。”

我国“十三五”以来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明显。2019年,261个PM2.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为40微克/立方米,与2015年相比下降23.1%,提前完成“十三五”目标。不过,我国目前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中,PM2.5达标标准为年均浓度35微克/立方米,与世卫组织最低档的达标标准“接轨”。

“如果没有跟减碳、跟能源结构调整结合,‘十四五’蓝天保卫战很难有进一步突破性的成果,实现PM2.5浓度达到15微克/立方米也将是非常困难的。”贺克斌强调。

采取科学、精准措施实现碳减排

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是“同根、同源、同过程”,比如煤炭等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排放PM2.5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,也会排放二氧化碳。治理空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,在目标措施等方面也具有协同效应。《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2016》测算结果显示,2015年相比2014年,煤炭消费量下降1.1亿吨,约折合减排3亿吨二氧化碳,空气质量控制导向的能源结构改善,对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。

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心主任、浙江大学教授高翔说,2019年,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.7%,比上年下降1.5%。虽然煤炭占比在下降,但消费总量在上升,2019年煤炭消费量约40亿吨,碳减排压力巨大。

高翔认为,必须采取科学、精准的措施来实现碳减排。他建议,可参考大气污染治理模式,对碳排放做“源清单”,摸清楚我国碳排放的来源,制定减排“路线图”。“煤电依然是碳排放的大户,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,86%的煤电发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。能否实现脱硫脱硝脱碳协同?减排的代价有多大?新能源能替代多少?这些都是亟须研究的。”

需环境友好型、颠覆性技术

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相互影响,需要协同考虑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。21世纪中心总工孙洪说,碳排放影响气候,气候变化影响气象,气象条件影响大气质量,建议把治霾和减碳结合起来,发展环境友好型、颠覆性的技术。21世纪中心主任黄晶说,我们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,通过气候沙龙等活动,逐步搭建起政策制定者、科技管理者、科研工作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。

“欧洲绿色新政”提出,2050年欧洲将实现“碳中和”。贺克斌说,目前,碳中和技术创新是国际竞争的热点。比如瑞典突破了氢能炼铁技术,未来市场可能要求零碳炼铁,这将对我国钢铁企业形成巨大压力和竞争门槛。

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副总工郜时旺说:“目前,制氢、储氢、用氢还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。一旦出现革命性技术,或把氢能费用降低到可接受程度,对交通等行业来说,氢能等新能源替代将对治霾和减碳发挥巨大作用。”

“想尽早实现碳排放峰值、碳中和以及美丽中国目标,除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、增加碳汇等‘无悔选择’外,还需强化目标约束、政策协同和公众意识。强有力的目标有助于市场稳定预期,增加在低碳技术、产品上的投入,推行相关行业的最佳技术方案,避免过度依靠财政补贴带来不可持续性。”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说。


请您把问题反馈给我们!